唐淳

唐淳于1998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1998至2003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霍华德休斯研究员Michael Summers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对于逆转录病毒的蛋白和RNA的溶液结构的研究,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中心(NIH)糖尿病肾病和消化病研究所(NIDDK)的物理化学实验室(LCP)的G. Marius Clore院士实验室开展了博士后研究,开展了核磁共振(NMR)的方法学研究。2008-2010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回国任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科院生物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系,并加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生命在于运动,“动态”的生命的微观承载者就是蛋白质、RNA等各式各样的生物大分子。有重要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只有通过在不同的结构之间的动态转化才能够行使特定的生物学的功能。这种动既包括了单个分子在不同构象之间的动态变化,也包括了分子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平衡和非平衡态的能级分布。唐淳实验室是最早将顺磁核磁共振(paraNMR)用于可视化蛋白质的实验室之一:观察和表征了存在比例不到1%的蛋白质构象状态,捕获了蛋白之间的极弱相互作用,解析了结合常数仅为25 mM的蛋白复合体结构。
今后实验室将进一步发展生物磁共振的方法,使核磁能够表征在复杂细胞环境下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动态变化。鉴于有越来越多的结构信息和核磁谱图信息公布出来,实验室还会推动发展基于人工学习和模式识别的方法,使核磁方法越来越“傻瓜”易用。此外,实验室还会发展和其它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技术联用的方法,以更好的来表征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级联动态变化。那么怎么来把貌似迥异的的实验值量化,整合到一起重现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发展相应的计算模拟方法。实验室还非常关注动态结构变化失调和疾病发生的关联。因此将利用所发展的新方法,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设计小分子药物来靶向性的改变生物大分子的动态结构。
Personal Information
2020 -- : Boya Professor,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2020 -- : Senior Investigator, PKU-Tsinghua Center for Life Sciences
2010 --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 2010: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2003 -- 2008: Postdoc, Laboratory of Chemical Physics,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3: Ph.D. degree in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1998: B.S. degree in Bi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Ø Method development of biomolecular NMR
Ø Method development for integrative structure refinement, for better use of small angle scattering, single-molecular FRET, and chemical crosslinking data
Ø To understand how post-translational/transcriptional modif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mpact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roteins and RNAs